A股银行板块持续大涨,助力上证指数站上3500点,美股英伟达再创新高,也助力纳斯达克指数刷新20600点历史纪录。
英伟达和银伟大的这一番PK,不仅仅是股市繁荣的写照,也同样意味着风险来了,背后的逻辑你一定要注意!干货很多,大家可以先点赞收藏。
一、百年魔咒回顾:危机前夜,必有回光返照
1.1929年大萧条前的美股疯狂
背景:192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,信贷扩张催生股市投机热潮。
泡沫特征:道指5年涨5倍,市盈率突破30倍,散户杠杆交易占比达70%。
崩溃导火索:美联储加息收紧流动性,企业盈利无法支撑高估值,最终引发连环爆仓。
本质:技术革命(电气化)催生的乐观预期与实体增长脱节。
2.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顶峰
流动性泛滥:为对冲日元升值压力,日本央行持续降息,M2增速长期超10%。
估值畸高:日经225指数市盈率达70倍,东京地价可买下整个美国。
政策转折点:央行突然加息,资产价格雪崩式下跌,陷入“失去的三十年”。
3.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房地产与股市双牛。。
政策驱动:美国长期低利率刺激房贷扩张,衍生品掩盖底层资产风险。
虚假繁荣:2003-2007年标普500指数翻倍,房地产价格年均涨10%,但中产阶级实际收入停滞。
崩溃根源:次级贷款违约链断裂,暴露金融系统的过度杠杆化。
二、反思:为何危机前易现牛市?
1政策刺激与流动性过剩
为应对经济下行,央行常通过降息、量化宽松向市场注入流动性(如2008年四万亿计划、2020年疫情救市)。
资金短期内涌入资产领域(股市/房市),推高价格,但实体复苏滞后形成“政策蜜月期”。
2投机狂热与杠杆扩张
牛市预期诱发“羊群效应”:散户追涨、机构加杠杆,如2015年A股融资余额占市值比超4%。
金融工具创新(如期权、衍生品)放大风险敞口,2008年CDS市场规模达62万亿美元。
3金融创新与监管放松
泡沫期常伴随监管宽容:如1990年代美国废除《格拉斯-斯蒂格尔法案》,催生银行高风险投资。
新兴市场制度缺陷突出:信息不对称、退市机制不完善助长炒作风气。
4技术革命与叙事泡沫
新技术概念(如1920年代电气化、1999年互联网、2024年AI)被过度炒作,估值透支未来数十年盈利预期。
例如2025年AI公司平均市盈率超100倍,接近2000年互联网科技泡沫水平。
5经济周期内在规律
信用扩张的必然性:经济稳定诱发信用扩张,杠杆累积最终导致债务坍塌。(全球负债率都不断创新高)
政策滞后性:央行往往在泡沫破裂后才收紧政策,但为时已晚(如日本1989年)。
三、目前的局面?
大家都见识到了黄金前所未有的涨幅,1971年至今金价涨超50倍。
黄金长牛的本质是对信用货币的“不信任投票”。全球非生产性债务占比突破65%,超过2008年次贷危机前水平。
但人性是贪婪且善于遗忘的,市场存在“记忆衰减周期”,平均每10年重复一次非理性繁荣。
当标普500的CAPE比率飙至37.9,接近2000年互联网泡沫峰值;当美股AI龙头英伟达市销率(PS值)冲上20倍,但商业化进度仅完成34%;当中国银行板块创下十年最大涨幅,吸走全市场28%的公募资金。
美股的英伟达,加上A股的银伟大,大家有没有想起1929年大萧条前的道指疯涨,有没想起2008年雷曼崩塌前的房地产狂欢?
四、中国式避险:天量资金跪着赚钱的悲喜剧
某百亿私募的晨会录音在圈内疯传:“现在买银行不是相信价值,是没得选!”这句怒吼的背后,理财资金正疯狂借道ETF涌入银行股,2025年1到6月,沪深300ETF规模暴增463亿,其中增量部分有13.67%投向银行。
为什么没得选?PE/VC也就是风投基金比2024年减少40%,创业的公司不能投,地产不能投,P2P已经消亡,金融机构手里拿着天量资金,往哪里投?
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(AMAC)2025年7月报告,目前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了38.9万亿元。再加上保险资金6.2万亿,银行理财1.4万亿,社保+养老金13.3万亿,信托1万亿,券商资管+自营2.4万亿,QFII/RQFII外资的1万亿,全部一齐加起来是60多万亿的规模。
虽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投的是货币市场或者债券市场,但是剩下投股票的部分依然是天量资金。这些资金在A股里面,只能选银行。原因很简单:科技怕泡沫、消费怕通缩、地产怕暴雷。
所以银行板块在2024到25年,涨幅高达73%!总市值已经达到了16.45万亿的规模(7月11日中午),40多家公司的银行板块,市值远超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创业板(截至7月11日才13.8万亿)。
但是银行板块也有一个很关键的隐患。据招行的数据,2025年一季度,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.51%,同期净息差为1.43%。这是近二十年来,中国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首次超过净息差。
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“不良贷款率超过净息差”意味着什么。银行的核心收入来源于放贷,来源于净息差。比如某银行有储户存入了100元,扣掉6%的存款准备金,银行可以放贷94元,银行的利润就是94元贷款的1.43%,但这94元贷款里还有1.51%,别人还不了款成为老赖,这就是银行的亏损。所以说,不良贷款率超过净息差,意味着银行核心的存贷业务要开始亏损了!
所以说,当美股的投资机构抱团在英伟达这种AI的宏大叙事里,当A股的投资机构抱团在银伟大这个特殊赛道里,大家害不害怕,还敢追吗?
五、倒计时:三颗炸弹引信已燃
① 债务火药桶
美国这边国债规模已经超过36万亿美元,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又把债务上限增加了5万亿美元,连马斯克都在着急这是饮鸩止渴,在加速债务的崩盘。
国内这边,地方政府利息覆盖率高达156%,远超100%的警戒线,某省城投债利率飙至9.7%仍流标。更重要的是,银行表外风险向表内的传导压力越来越大,如代销违约、债券暴雷等。
② AI泡沫核爆
科技泡沫的形态已从2000年的“.com概念”进化为2025年的“AI泡沫”,算力企业的市销率高达40甚至50倍以上。OpenAI前工程师警告:“当前AI投资90%将血本无归,模型训练成本是营收的18倍!”
③ 政策弹药库见底
国内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6%,再降将冲击汇率防线。更可怕的是,大量的县域银行已经先扛不住了。2024年重庆恒丰农村商业银行、内蒙古惠泽农村商业银行、浙江岱山稠州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宣布破产,更多的中小银行则是合并重组或撤销,2025年1到6月,全国共210家中小银行因合并重组或解散获批注销。
对于这些问题,各国央行也都在想办法,包括推出稳定币等数字资产,发行更多新债进行债务置换,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,只是把问题向后推迟,推迟到明年,还是后年?谁也不知道。
但当路边的大妈都开始炫耀银行股收益时,请记住过去的教训,不要再追高,小心就如同在1911年入宫当太监。
六、破局者地图:在废墟上重建新世界
若延续当前路径,我们或许将会看到:
银行股分红压力触发再融资潮,抽血资本市场流动性;
地方债展期游戏终结,区域性银行风险暴露;
AI泡沫破裂引发科技股崩盘,全球债务危机连锁反应。
而真正的突围,其实也已经悄然爆发:
硬科技信贷专项投放1.2万亿,国产GPU在中国数据中心市占率突破24%;
新消费品牌出海获15%-40%溢价,头部企业渠道成本压降至10%以下;
能源革命重构全球分工,光伏组件成本较2022年降超40%。
历史分岔口就在眼前:是跟着主流去看英伟达或者银伟大?还是重塑游戏规则,寻找其他行业真正低估的潜力洼地?大家可以把自己的看法留在评论区里,不要忘了点击关注,关注我的朋友可以领取《2025下半年洼地方向掘金详细资料》,关注同名公众号(牛哥就市论市)免费领取。
(风险提示: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!本文投顾观点仅供参考学习,不构成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!投资顾问刘洋,A1140621040001)
658金融网配资-配资查询网站-股票加杠杆网站-配资机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