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茂名日报
王平生(电白) 据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报道,为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,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,传播科学思想、普及科学知识,进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、助力科技强国建设,在首个“全国科普月”到来之时,2025年茂名市“全国科普月”活动近日正式启动。
在全社会高度重视科普素养培养、全力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背景下,学校是科普工作的核心渠道。开展科普活动,不仅能有效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、想象力与探求欲,更能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、愿意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,这需要各方集智协同,凝聚育人合力。
校内科学课堂,是做好科学教育“加法”的主阵地。从近年趋势来看,科学教育需优先破解两大难题:一是无限的科学知识与有限的课程容量之间的矛盾;二是如何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所需的科学素养。对此,“整合发展”是关键思路——引导学生围绕科学大概念构建知识体系,再逐级进阶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索能力。基于这一思路,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类课程可从科学观念、科学思维、科学探究、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入手,系统性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,让科学教育本身更具科学性。
校外实践的作用不可或缺。若能进一步整合中小学、高校、科普场馆等各方科学教育资源,探索并推广以跨学科实践、项目式学习为核心的新型学习模式,将让青少年在更紧密的馆校合作、家校合作中深度获益。利用课余时间与节假日,在科技馆开展体验活动、组织科普夏令营等,正是校外科普的重要形式。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,也是提升科学素养、培养科学兴趣的黄金时期,选择适配的科普内容与方式,对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、塑造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。
青少年科普切忌“揠苗助长”。开展科普活动需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与知识储备,避免“超前学习”或“过分拔高”,悉心呵护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。对科普活动设计者而言,应立足不同学龄段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与知识基础,开发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、聚焦真实问题解决、注重跨学科实践的科普项目,打破“科学晦涩难懂、高深莫测”的刻板印象,真正以适配的方式呵护好奇心、激发科学兴趣——适合孩子的,才是最佳的科普方式。
作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,科普活动还需营造更开放的环境、设计更丰富的内容,灵活运用科学表演、科学展示、动手制作等多元形式。有了更多选择,孩子和家长才能更从容地参与其中。
近年来,青少年科学素养持续提升,带动科普需求不断升级。要吸引孩子深深热爱科学,科普必须做到“有料”“有趣”“有心”——这既是高质量科普的核心要求,也是一项系统工程。“有料”,即要有足够丰富的科普资源,让不同学段、不同区域、不同背景的青少年都能按需“点菜”,找到适配自己的内容;“有趣”,则需依托前沿技术与最新资讯,为青少年搭建探索空间、丰富科创体验,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萌发对科学的热爱;“有心”,意味着要打造科普的“陪伴感”,通过各类互动渠道及时捕捉青少年的深层科普需求,让科普真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。
未来,若能将中小学的科普需求更精准地对接高校、高新技术企业等科创主体,让更多前沿、有趣的科技成果走到青少年面前,打造更多元的科创教育学习场景,定能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梦想的种子,为我国打造高素质创新大军奠定坚实基础。
658金融网配资-配资查询网站-股票加杠杆网站-配资机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